分類: 演講暨研討會
來源: 研發處 - 處本部李小姐 - rdoffice@gms.ndhu.edu.tw - 電話6502
對象: 全校教職員_全校學生
標題: 【海洋碳匯講座】6/13(一)上午10時 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演講
日期: Tue, 7 Jun 2022 13:27:52 +0800

時間:111年6月13日(一)上午10~12時
地點:行政大樓301簡報室
講題:碳匯量測技術與計算方法
講者:林幸助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終身特聘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學歷: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博士
歡迎報名參加!(報名期限至111年6月10日中午12時止)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isCBTnWn5rCRWDph6

簡要介紹:人類活動已改變全球碳循環,近年來全球碳收支模式顯示所排放的碳,約有近50%持續累積在大氣中,每年增加的量超過4.7 Pg,因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414 ppm。可是在全球碳收支模式中,顯示有一些小型的碳匯仍可吸收二氧化碳,每年吸收量可達0.5 Pg,如果能善用甚至強化這些小型碳匯,對於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之達成仍有可為。這些小型碳匯最有可能發生的棲地之一是沿岸藍碳,包括紅樹林、海草床與鹽沼。沿岸藍碳的共同特點是生產力高、儲碳效率高、能攔截外源性碳源及吸碳成本低。碳匯量測實際上就是量化各種生態系統或棲地的碳收支過程,包含植物體地上部與地下部、土壤有機質、死有機質之死木及枯落物等5種碳庫的變化量。台灣列冊管理的國家重要濕地有62處,2020年濕地總面積共42,699公頃,若以僅有6處量測記錄之濕地估算國家重要濕地的碳吸存力,濕地又稱青碳之碳吸存量(184萬公噸)是台灣地區沿岸藍碳紅樹林加上海草床(34萬公噸)的6倍之多,對達成2050淨零碳排放有很大潛力。然而實測資料很少,只有十分之一濕地曾有量測記錄,不確定性極高,尚待補足實測資料。

※為落實防疫措施,請全程戴口罩,活動過程中禁止飲食。
※敬備便當(活動結束後發放)。


研發處 敬邀


【針對此公告】   點擊數:335

 寄公告至下列信箱
      我的學校信箱 其它信箱:

 即時寄信給公告對象
      

 已批次寄出此公告,欲刪除此公告,請洽系統管理者

 


 

(只需輸入帳號,@後面不需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