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演講暨研討會
來源: 華文文學系 - 伍佳雯 - sl@mail.ndhu.edu.tw - 電話5262
對象: 全校教職員
標題: 01/06【華文文學講堂】藍博洲老師
日期: Thu, 25 Dec 2014 08:34:42 +0800
附檔: 0106藍博洲(網路圖檔).jpg (2 MB)   

【華文文學講堂】

講   題|《台北戀人》校園巡迴
演講者|藍博洲老師
主持人|許又方老師
時   間|2015.01.06(二)10:00—12:00
地   點|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
 
講者簡介|
   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1983年開始寫小說。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1989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旅行者》。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藤纏樹》,獲當年《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獎、《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獎。
   出版作品: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報導文學《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幌馬車之歌》等,歷史報導《紅色客家人》、《台灣好女人》、《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沉屍、流亡、二二八》、《紅色客家庄》、《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尋找祖國三千里》、《老紅帽》、《台共黨人的悲歌》,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 等。
 
《台北戀人》簡介|
      台灣第一部學運小說《台北戀人》的歷史與文學敘述
    歷經半年的喑啞,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以後的秋天,台北僅有的兩所大專院校---台大和省立師範學院的學生社團,又通過文學、戲劇、歌詠等等活動重新活躍起來,並自覺地通過介紹祖國大陸的文化來彌平事變所造成的省籍鴻溝。一九四九年三月,受到大陸國共內戰的影響 ,經濟局面惡化,許多省外來的及台籍的師範學生普遍面臨斷炊之苦,於是從三月下旬一場警察取締學生單車雙載而引起的衝突為導火線,學生們為救援被拘押的兩名同學而展開了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的示威遊行。其後,兩校學生自治會領導幹部又串聯台北市中上以上學校學生自治會,在紀念三二九青年節的營火晚會上宣布成立台北市學聯,同時籌組全省性學聯。學生的激進運動引起了當時的省政當局的危機感,面對大陸內戰戰場節節敗退的挫折,銜命整頓這塊最後的反攻基地的省揆於是下令逮捕為首的幾名學生領袖,企圖遏止即將蔓延的學潮。四月六日,軍警在學生拒交黑名單同學的僵持狀態下,竟而直接進入這兩所大學的學生宿舍,集體逮捕了數百名住宿學生,史稱四六事件。與此同時,通過推動省內外文學家的交流來彌平二二八的省籍傷痕的楊逵與新生報橋副刊主編歌雷等文化界人士多人也先後被捕入獄。台灣社會因此再度喑啞並進入五0年代白色恐怖的黑暗時期。
    長久以來,因為不正常的政治形勢,此一事件被刻意湮滅或遺忘。一九八七年以後,台灣民眾史作家藍博洲展開了長期採集事件親歷者口述證言的工作,也調查研究了各種檔案材料,然後出版了《天未亮》與《麥浪歌詠隊》兩本以口述歷史為主的調查報告,同時也帶動了當今的兩校學生對此事件展開平反的行動,進而有兩校當局的調查研究,更有監察院的調查與教育部對當年受難學生的某種平反。事態至此告一段落。
    然而,藍博洲的歷史反思工作並沒有因此結束。他進一步歷時九年,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審美形式創作完成台灣第一部學運小說《台北戀人》,有機地真實呈現了歷史的現場面貌,也認真地省思了悲劇背後的結構性本質,從而希望世人,尤其是當今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此一事件的殷鑑避免同樣的悲劇再度發生。
 
 
 
※本演講可計入學生學習時數,聽講學生請攜帶學生證於演講後刷卡。 
    華文系歡迎您踴躍聽講。
    http://www.sili.ndhu.edu.tw/files/14-1041-80025,r374-1.php

jpg、png、gif、pdf 附檔縮圖(pdf 只顯示第一頁):


0106藍博洲(網路圖檔).jpg

【針對此公告】   點擊數:776

 寄公告至下列信箱
      我的學校信箱 其它信箱:

 即時寄信給公告對象
      

 已批次寄出此公告,欲刪除此公告,請洽系統管理者

 


 

(只需輸入帳號,@後面不需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