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演講暨研討會
來源: 原住民民族學院 - 族文系 - sylong@mail.ndhu.edu.tw
對象: 教師、教官_約聘僱人員_全校學生_系所助理
標題: 5/24(五)演講公告:蔡振家老師--情傷歌曲中的苦悶
日期: Tue, 14 May 2013 14:42:22 +0800
附檔: 20130524蔡振家--從躁防衛到度脫.jpg (639 KB)   

演講時間:102年5月24日(五)上午10-12點

演講地點:原民院A218教室

講題:

從「躁防衛」到「度脫」:從表演藝術看華人對於苦悶現實的因應之道

講者:

蔡振家(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講綱:

藝文作品的功能,往往是提供一個虛擬的空間,讓閱聽者遠離平凡苦悶的日常生活,藝術天地的「非常態」,有時候便以病態的方式呈現。如果說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患者杜麗娘與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患者孫悟空讓觀眾暫時忘卻現實的權威壓迫,那麼京劇《碰碑》中窮途末路的楊繼業,則深入探索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患者的內心世界,並藉由劇末的英雄之死,帶領觀眾一同昇華。這種「度脫劇」的人物與敘事結構,可以從心理治療的一些技法來探討。

放眼臺灣當代歌壇,情傷歌曲所佔的比例偏高,這或許也透露出華人對於苦悶現實的因應之道。在一些抒情慢歌之中,主歌把失戀的痛苦做了某種形式的揭露,並在副歌之中予以淨化。一般人聆聽這類歌曲之際,可以對世事的無常有所感悟;而失戀者的悲痛情緒,經過了歌曲的鋪陳、引導,也可以得到釋放與昇華。有些副歌的歌詞會對主歌所提到的現象或質疑,做出(發自內心的)解答,主歌轉副歌之際容易引發心境的轉換,「見境方悟,臨危纔醒」——產生於明代心學思潮底下的「躁防衛」(manic defense),如今並不是歌壇主流,而元代的「度脫」傳統,卻以新的面貌流動在情傷歌曲之中。






jpg、png、gif、pdf 附檔縮圖(pdf 只顯示第一頁):


20130524蔡振家--從躁防衛到度脫.jpg

【針對此公告】   點擊數:824

 寄公告至下列信箱
      我的學校信箱 其它信箱:

 即時寄信給公告對象
      

 已批次寄出此公告,欲刪除此公告,請洽系統管理者

 


 

(只需輸入帳號,@後面不需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