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課程公告, 演講暨研討會
來源: 通識教育中心 - 江妍靜 - ching04@mail.ndhu.edu.tw - 電話8632605
對象: 全校教職員_全校學生
標題: 【通識教育專題講座】11/18(一)  從電波望遠鏡談天文  講者:李昭德(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日期: Fri, 15 Nov 2013 09:12:21 +0800
附檔: 通識教育-李昭德-01 (複製).jpg (217 KB)   

【通識教育專題講座】
演  講  者:李昭德(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演講主題:從電波望遠鏡談天文
主  持  人:張伯浩(東華大學電機學系助理教授)
時        間:102年11月18日(一) 14:10~16:00
地        點:工四講堂(工A307)
  
        李昭德,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學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工作於電信產業。2002年到2005年之間,在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進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寬頻類比相關器的開發。自2005年起擔任助理研究工程師,從事次毫米波陣列超導混頻器設計。現為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工程師,研究興趣包括超導探測器與電波望遠鏡後級信號處理。

        電波望遠鏡的肇始和無線電通訊有關,1931年,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央斯基(Karl G. Jansky)為了找尋暴風雨來臨的方向,以便讓無線電接收天線遠離暴風雨所帶來的雜訊干擾,設計了一台號稱旋轉木馬的電波天線,這台旋轉木馬長30公尺,高4公尺,有4個輪子,整台天線每20分鐘繞中心轉一圈。旋轉木馬專門接收14.6公尺的無線電波,根據央斯基的研究,雜訊來源除了鄰近和遠方的暴風雨外,還有一個不明來源,這個來源在天空的位置會有將近24小時的變化周期,就像太陽東昇西落一樣;因此他認為該電波應該是來自外太空,而非地球。他進一步測量發現,變化周期比24小時少4分鐘,也就是說該來源應該是來自太陽系外的遠方天體,位置指向我們的銀河中心。
 
        天文學最吸引人的三個議題是:大爆炸、黑洞,以及外星生命,而電波望遠鏡是偵測外星生命的重要工具。要偵測宇宙中是否還有其他生命,一種方法是偵測他們所發出的電磁波,另一種方式則是偵測外太空是否有形成生命所需的分子。例如星際的氨基乙酸,就是由臺灣天文學家利用電波望遠鏡發現的。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天文望遠鏡改變了地球對宇宙的認知,讓人類看見不一樣的外太空。本次通識教育講座特別邀請到李昭德先生,希望能結合他的研究心得與開發經驗,針對「從電波望遠鏡談天文」這個議題,與大學生分享心得。歡迎關心天文地理的你踴躍參與!


通識教育中心 敬邀
※※本活動可計入本校學生電子學習履歷暨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小時※※
※※請同學勿著拖鞋及飲食進場,敬請配合※※

jpg、png、gif、pdf 附檔縮圖(pdf 只顯示第一頁):


通識教育-李昭德-01 (複製).jpg

【針對此公告】   點擊數:1065

 寄公告至下列信箱
      我的學校信箱 其它信箱:

 即時寄信給公告對象
      

 已批次寄出此公告,欲刪除此公告,請洽系統管理者

 


 

(只需輸入帳號,@後面不需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