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活動公告, 課程公告, 演講暨研討會
來源: 通識教育中心 - 李睿芬 - fen19@mail.ndhu.edu.tw
對象: 全校教職員_全校學生
標題: 【通識教育專題講座】10/22(一) 14:10~16:00  如何重建台灣的社會信任? 主講人:顧忠華教授
日期: Tue, 16 Oct 2012 10:15:07 +0800
附檔: 【通識教育專題講座】1022(一) 14:10~16:00  如何重建台灣的社會信任? 主講人:顧忠華教授.pdf (75 KB)   

【通識教育專題講座】
演 講 者:顧忠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演講主題:如何重建台灣的社會信任?
主 持 人:張伯浩 (國立東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時    間:101年10月22日(一) 14:10~16:00
地    點:工四講堂 (工 A307)
    顧忠華,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領域為社會學理論、非營利組織研究、經濟社會學、知識社會學等。顧教授除了在大學教書,也熱愛參與公共事務,研究非營利組織,同時喜歡經營社團。顧教授自謂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但在學術理論的世界裡,又窺見到人類社會的不完美,相信唯有行動才能夠改變一點點現狀,而這又正是希望之所在;現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曾於1980年和太太、政大法律系教授陳惠馨齊赴德國留學,先在雷根斯堡大學修畢碩士課程,再轉到海德堡大學讀博士,專攻社會學大師韋伯的理論,他學成歸國後,和其他學者共同引進、翻譯很多韋伯的原典,曾在社會學界引起一股「韋伯熱」。
    他在海德堡讀博士期間,毛遂自薦請詮釋韋伯的國際權威施路(Schluchter )指導他寫論文。顧教授說,施路赫特最難得的,是不會獨尊西方文化,當時就已看出,台灣擺盪在中國的傳統主義,和西方的理性化道路之間,主張台灣應走出中國人的新路,不應全盤西化。
    關於「信任」,顧教授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凝固劑,也是社會合作的重要基礎。社會學者認為,信任是一種公共的「社會資本」,但也是個人無形的資產,一個社會的信任度愈高,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可以相對降低,而社交生活愈順暢,經濟活動也愈繁榮,所以「信任」成為衡量社會整合程度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
    顧教授指出,信任在講究全球競爭力的時代,似乎不斷被各種功利價值擠壓、忽視,但另一方面,又因為它逐漸稀少,反而成為珍貴的資產,連管理學也重新將信任視作是建立品牌與增進效率的鑽石定律。不過,信任不是工具,信任或社會資本的生產、流通、運用和累積,為的是提昇社會的公共倫理,增進「共善」,這才是信任能夠發揮的最大效益。
    本次通識教育講座特別請到顧忠華老師,將他多年來對社會信任的觀察與思考,以「如何重建台灣的社會信任?」為題和大家分享!歡迎關心社會發展的你踴躍參與!

                                                    
通識教育中心 敬邀
※※本活動可計入本校學生電子學習履歷暨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小時※※

jpg、png、gif、pdf 附檔縮圖(pdf 只顯示第一頁):


【通識教育專題講座】1022(一) 14:10~16:00 如何重建台灣的社會信任? 主講人:顧忠華教授.pdf

【針對此公告】   點擊數:933

 寄公告至下列信箱
      我的學校信箱 其它信箱:

 即時寄信給公告對象
      

 已批次寄出此公告,欲刪除此公告,請洽系統管理者

 


 

(只需輸入帳號,@後面不需輸入)